2004年10月策展“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”
2
《数码世界》杂志:2004年是您在摄影道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,因为就是在这一年,您首次以策展人的身份策划了规模庞大的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,由此也开启了您的“策展”之旅。这件事到今天已经过去整整十五年了,作为专业策展人,您如何看待过去十五年来、甚至过去三十年来中国摄影的变迁历程,以及其中的主要成就、经验和教训?您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有何期待和希冀?
那日松:做媒体一直是我的理想,但因为偶然的原因,我又成为一个策展人,十五年,确实不长也不短。三十年的中国摄影却弹指一挥间。回想一下,我觉得90年代和2000年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摄影最好的时候。90年代是中国“风光摄影”、“纪实摄影”最辉煌的时期,不管我们现在如何评价所谓中国特色的纪实摄影,但那一代的中国摄影家确实是曾经有理想有情怀的,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。90年代末期和2000年初,“观念摄影”浪潮兴起,中国摄影从“风光”从“纪实”走向“艺术”。应该说,那个时候的中国摄影是最丰富多彩,多元共存,富有活力的。那么,最近这十年,我个人看法是中国摄影有点像中国足球,一年不如一年。现在的中国摄影表面繁荣,但其实挺糟糕的,一些摄影人和机构基本沦为工具,就两个功能:一是为官员服务,二是为有钱人服务。虽然如此,但我觉得中国摄影未来仍然是可以期许的,因为还有很多仍然默默努力工作的人。
2004年10月那日松在其策展的“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”巨幅照片前留影
2011年那日松策展《八十年代中学生》
2015年,在思源摄影基金的支持下,那日松创立了“故乡的路”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,图为首届评委合影
3
《数码世界》杂志:从2007年联合创办“映艺术中心/映画廊”,到2009年年创办《像素》杂志,应该说这是您又一次成功的身份转换,从而也能够让您站在更高的层次、更广的视野来观察中国的摄影市场、摄影人和摄影发展。在这个过程中,映艺术中心/映画廊和《像素》杂志的定位和宗旨是什么?对于行业的发展与进步,又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?
那日松:做一个如同纽约国际摄影中心(ICP)、欧洲摄影之家、英国摄影师画廊那样的摄影机构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,做一本自己喜欢的摄影杂志一直是我的理想。那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,在很多人的帮助下,我可以不断实现和接近自己的理想。那么,映画廊初创时也是定位模糊的,也是不断纠正方向,不断融合各种资源,才一路走到今天,目前的映画廊在展览、出版、影像市场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延伸,我希望它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新型的“影像综合体”,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摄影中心或者博物馆……
2017年,映画廊成立“映画廊之友”,在之友基金支持下,那日松创立“映•纪实影像奖”,图为首届“映奖”作品展
2017年,那日松获得《北京青年周刊》举办的“青年榜样”年度人物奖
2018年那日松在贵州郎德苗寨策展“多彩贵州”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
4
《数码世界》杂志:在摄影界,摄影作品的价值、特别是商业价值始终是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,就连很多玩手机摄影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够“卖钱”,显而易见,这是不可能的,也是不现实的。那么,您如何看待摄影作品的商业价值?我们知道,“映艺术中心/映画廊”为此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在这方面,您及画廊有哪些进一步的计划和行动?
那日松:摄影的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。过去人们在家里喜欢挂画,现在的时尚则是挂一张自己收藏的照片。照片在家居装饰,艺术收藏领域已经越来越成为主流。除了世界几大重要摄影博览会外,国际上那些主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上,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摄影作品。那么,在中国很遗憾还没有一家中国人自己主办的摄影博览会,中国人普遍对摄影作品的收藏价值没有认知,没有平台,没有市场,中国摄影家的作品自然也就没有出路。映画廊从2019年起开始举办“摄影小集”,初衷就是从小做起,培育中国影像收藏的市场氛围,通过小集培养藏家对摄影的兴趣,教育摄影师如何进入市场。那么,2019年的四季小集已经结束,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,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,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办类似的“摄影小集”,虽然良莠不齐,但毕竟都在为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做着努力。明年,映画廊“四季小集”还会继续,当然会有升级,有新的变化。
2019年,那日松创立“映PHOTO”影像艺术博览会四季小集,图为12月举办的“冬季小集”现场
2019年那日松受邀策展平遥国际摄影节致敬展《庄灵:驻影青山》
5
《数码世界》杂志:毋庸置疑,在当下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,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,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过去,“现在”永远是瞬间的、短暂的。相应地,网络媒体在短短几年就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占领了舆论的主战场,“传统媒体已死”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。而摄影类杂志的受众面本身并不广,加之今天中国的摄影市场尚未真正完全成熟。同为媒体人,希望您给我们杂志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
那日松:理想与市场。媒体人首先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但同时又要兼顾市场。中国是世界上摄影爱好者最多的国家,也是摄影器材市场最大的国家……摄影媒体有太大的空间可以发挥。当然现在的摄影跟十年前也不一样了,现在是“人人都是摄影师”的时代,是移动互联的时代,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,是大数据的时代,而这个时候,专业摄影媒体应该找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,融入时代潮流,涅槃重生。
那日松策展的第二届天府红谷国际摄影节展览现场,墙上照片为胡武功和武强作品
作者简介
那日松
现任映艺术中心/映画廊艺术总监、策展人。
1991年,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,进入《大众摄影》杂志社任作品编辑。
2000年起,历任《北京青年报》图片编辑、《摄影之友》杂志执行主编、法国《PHOTO》杂志中文版执行主编、全景视觉传媒副总裁。
2004年,作为故宫博物院80周年系列庆典重要活动之一,策划“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”,并担任策展人,并从此开始职业策展活动。
2007年,联合创办“映艺术中心/映画廊”。并成为中国重要摄影艺术机构之一。
2009年,创办影像艺术杂志《像素》。
2015年,创办“故乡的路——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”。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为少数民族摄影师举办的摄影奖项。
2017年,创办“映•纪实影像奖”。
2017年获得《北京青年周刊》评选的“工匠精神•青年榜样”年度人物。
2019年创办“映•PHOTO 影像艺术博览会”。
从事摄影媒体和影像策展职业20多年来,那日松曾为众多国内外著名摄影家策划展览、出版画册,多次担任国内外摄影节及大型摄影展策展人、评委、学术主持,多次获得“最佳策展人奖”及“年度策展人奖”“年度展览奖”等。
注:此文刊登于《数码世界》杂志2020年第一期,原标题:《见证和推动:从摄影媒体人到著名策展人》
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